物以类聚小麦财经股票配资,人以群分,这是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。水镜先生司马徽,身为一位隐士、布衣之士,他所结交的朋友也多是同样出身的隐士、布衣。比如徐庶、卧龙诸葛亮、凤雏庞统,都是出身平凡且志存高远的士人,因而他们能够投身到刘备的阵营,辅佐刘备一展宏图。尽管刘备在当时名声不错,声誉也算远播,但他并未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或稳固的地盘。虽然四处征战,但是否能够建立一番基业仍是一个未知数,尤其在那个时期,门阀士族的知识分子很少愿意投奔刘备,而能将他们吸引过来的,正是刘备的个人魅力与一心一意的理想。
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等人,尽管拥有一定的名望,但他们的出身都非常普通,且有一定的理想抱负,才最终选择辅佐刘备。可以说,这些人并非被权势所动,而是因为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,才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了刘备,为其实现了共同的事业。
与他们不同的是,司马懿则来自一个显赫的世家。他的出身与刘备的截然不同,司马懿的家族是门第显赫的望族,如果他想要投身仕途,理应选择当时已经被曹操掌控的汉王朝。司马徽虽然也是颍川人,但与司马懿的家族背景差距明显。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担任京兆尹,而其祖父司马戡则为颍川太守,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,几代人都在汉朝担任过高官,显赫一时。而司马徽的家族背景就平凡得多。
展开剩余72%东汉末期,门阀士族的制度已经巩固,司马懿如果有志于出仕,随时都能有机会,关键在于他选择什么时候、选择哪个政权。而对于司马徽而言,他只是一个隐士,能为司马懿提供的帮助有限。司马懿并不是依赖司马徽的推荐,来选择仕途的道路。
司马懿的性格深沉谨慎,始终以一种非常保守的态度看待时局。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中,军阀割据,局势不稳,司马懿更倾向于保持沉默,待时而动。即便曹操听闻司马懿有贤名,强制征召他入仕,司马懿起初并未急于响应。面对曹操的威权,司马懿竟然以重病为由拒绝了召唤,甚至装病以示抗拒。
直到曹操逐步掌控了东汉政权,统一了北方局势,曹操成为了丞相后,才再次派使者强制征召司马懿。此时的司马懿,虽然内心不满,但依旧没有立即接受,而是在强制命令面前最终屈服,前往曹操的阵营。在最初,曹操麾下的人才如云,谋士郭嘉、贾诩等都非常出色,司马懿在其中显得相对低调,不急于表现。由于他的谨慎和韬光养晦,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稳步前行,并且通过一步步积累,最终成为曹魏政权的支柱之一,为日后的西晋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从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来看,司马懿与司马徽并没有直接的交情,且两人并非亲戚关系。即便是司马徽在那个时期推荐过一些人才,他也不会推荐司马懿。正如曹操多次征召司马懿,司马懿都以各种理由推辞一样,司马懿并不急于进入刘备当时还在颠沛流离的阵营。
相比之下,刘备虽身为一方将军,但当时并没有稳固的政治基础,他的处境相对艰难。刘表则在荆州广纳贤才,提出“礼贤下士”的口号,吸引了许多才俊前来。司马徽便是其中之一,他通过与荆州的名士们接触,逐渐认识到了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等人的非凡才华。司马徽也意识到刘表的胸襟狭隘,未必能成就大事,反观刘备,心胸宽广,具有成大业的潜力,因此,他向刘备推荐了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等人。
这些名士在刘备的真诚感召下,最终决定辅助他,一同为理想而奋斗。在他们的支持下,刘备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,成为了三国历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。
不过,司马懿、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等人的选择却受到了各自背景、出身、环境的深刻影响。司马懿来自显赫的世家,他的政治立场与这些布衣出身的士人有着根本的不同。这也注定了他们在面对乱世局势时,做出的选择与经历必然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